会议要点
1、公司近况交流会要点
2、经营情况
· 2024年一季度,玲珑轮胎业绩持续修复,4、5月份发货受到调价和五一假期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整体二季度发货预计较一季度增长,利润也大概率增长,同比增速更大。
· 业绩持续改善得益于国内配套盈利能力改善,玲珑在轮胎配套领域做到了国内第一。
· 近年来,汽车工业内卷及新能源汽车的冲击导致配套领域盈利能力最差,出现阶段性亏损。
· 公司从2022年开始调整配套业务结构,包括增加低开产品和中高端车型占比,目前17寸以上轮胎占比接近60%,18寸以上超过40%。
3、配套业务
· 配套业务方面,公司主胎占比接近90%,产品结构和中高端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 今年在国内高端品牌方面取得突破,获得宝马和奥迪中国工厂订单,新项目为高端主推项目。
· 配套业务毛利率同比翻倍,一季度接近16%,尽管因原材料成本上调,环比略降,但整体毛利持续修复。
· 未来将继续在中高端产品和品牌上发力,改善盈利能力,配套业务是未来盈利改善的重要看点。
4、海外业务
· 海外市场需求旺盛,毛利率较高。玲珑计划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到55%到60%。
· 塞尔维亚工厂扩产滞后,导致海外产能供应不足,但目前产能已快速提升,预计2024年底全钢实际产能达到240万,半钢达到1200万。
· 塞尔维亚工厂吸引了大众、福特、奥迪等全球知名车企,通过审核并开始发货,OE项目占比快速提升,盈利能力增强。
· 预计到2024年半年报,海外收入占比继续提升,对盈利贡献显著。
5、市场与原材料
· 海运费上涨对公司利润影响有限,5月海外出口发货量环比增加,6月预计继续增长。
· 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认为不具备高位支撑基础,长期来看供需关系改善会使原材料价格下降。
6、其他热点
· 公司半钢轮胎产能较大,对市场需求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整体影响有限。
Q∓A
Q:塞尔维亚工厂今年的产能和明年的产能目标是什么?
A:今年塞尔维亚工厂预计达到200万条全钢胎和600万条半钢胎的产能目标。到明年,产能计划增加到500万条半钢胎和300万条全钢胎。
Q:塞尔维亚工厂的盈亏平衡点和盈利预期如何?
A:根据财务测算,塞尔维亚工厂的盈亏平衡点是日产全钢胎4000条和半钢胎12000条。预计今年第三季度或最迟到九月份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到四季度,工厂将实现盈利。目前单季度亏损约为3000万到4000万,四季度起将开始扭亏为盈,改善幅度显著。
Q:为何塞尔维亚工厂的盈利速度比同行在东南亚的基地慢?
A:相比同行在东南亚如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的基地,塞尔维亚工厂的盈利速度较慢,主要原因包括生产负荷提升较慢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导致了我们实现盈利的进度落后于同行。
Q:塞尔维亚工厂建设过程中遇到哪些不可抗力因素?
A:在塞尔维亚工厂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首先是疫情管控的影响,中国的疫情管控持续了三年,导致中方人员外派受阻。其次是俄乌战争,这不仅推高了原材料价格,还导致供应链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工厂建设速度减慢,影响了生产效率。此外,软件调试问题也对生产效率产生了较大影响。
Q:为什么塞尔维亚工厂的产能爬坡速度比东南亚慢?
A:塞尔维亚工厂的产能爬坡速度比东南亚慢,主要原因包括欧洲人的工作习惯与东南亚有很大差异。欧洲员工不加班,假期多且在休假期间不接受打扰,这导致生产效率较低。此外,前期规划中的配套项目需要重新进行认证,也延缓了产能爬坡。
Q:为什么塞尔维亚工厂前期以替换订单为主,对产能爬坡有何影响?
A:由于配套项目需要重新认证,塞尔维亚工厂前期主要以替换订单为主。这包括将原有模具从中国或泰国转移至塞尔维亚进行试制,试制完成后再量产。这种小批量生产影响了新工厂的效率。此外,个性化需求增加和自主品牌的发展也使得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成为常态,进一步影响了产能爬坡速度。
Q:塞尔维亚工厂的成本和盈利如何与泰国基地相比?
A:从成本上来看,东南亚地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塞尔维亚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塞尔维亚工厂的盈利可能不如泰国基地高。然而,塞尔维亚工厂主要面向欧洲和美国市场,出口订单的毛利率较高,这也是轮胎行业中毛利率最高的部分。尽管如此,整体来看,泰国基地的盈利能力仍优于塞尔维亚。
Q:塞尔维亚工厂在海外配套项目中的优势如何?
A:塞尔维亚工厂在海外配套项目中具有显著优势。海外配套项目的毛利率最高,目前达到40%以上。随着塞尔维亚工厂通过多家国际知名车企的审核,并开始发货,其配套订单比例有望超过50%。尽管塞尔维亚的成本较高,但由于配套项目的高毛利率,整体盈利能力预计可与泰国基地相当。因此,尽管塞尔维亚的综合成本较高,但其更高的售价和毛利率能够弥补成本劣势。
Q:塞尔维亚基地的盈利能力如何,与泰国基地相比如何?
A:塞尔维亚基地的盈利能力在未来可能会与泰国基地接近,因为两者的生产量也差不多。
Q:海运费上涨是否会影响中国轮胎的性价比,从而影响竞争力?
A:海运费上涨肯定会对性价比有一定影响。目前海运费最高达到7000美金,比之前上涨了6000美金,相当于每个货柜增加了4万人民币,涨幅约25%。然而,中国轮胎与外资品牌的价格差异远不止25%,所以总体来看,中国轮胎的性价比优势依然明显。当前海外订单状况良好,尚未出现通过降价来帮助客户承担运费的情况,因此整体影响不大。
Q:公司目前是否已经成为所有主流车企的供应商?
A:目前我们已经成为全球前十大车企中的九家的合格供应商,唯一未进入的为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集团(包括奥迪)、丰田和本田等。
Q:公司能否为这些车企提供主胎,而不仅是备胎?
A:是的,目前我们已经为宝马和奥迪等提供主胎。
Q:与主机厂的调价机制是怎样的?
A:我们与主机厂有两种定价机制,一种是锁定价格,另一种是价格联动。价格联动会根据成本变化进行调整。如果主要原材料成本波动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调价,成本下降时也需降价。国际上的外资品牌在合同执行上较为严格,而国内品牌在成本上涨时调价较为困难,导致国内配套板块盈利较弱。
Q:公司是否会缩减国内的配套业务以提升盈利?
A:我们会保持国内配套业务的绝对数量增长,但整体占比会有所降低。公司将加大出口和海外OE业务,因为它们是目前盈利最好的板块。
Q:公司FOB价格的占比是多少?海运费是否影响发货?
A:FOB价格占我们业务的80%以上。目前我们没有对经销商进行海运补贴,发货情况暂未出现明显影响。
Q:塞尔维亚基地的海外订单情况如何,未来预期如何?
A:今年以来,塞尔维亚基地已经通过了六家主机厂的审核。我们预计今年的海外销量至少可以翻一倍达到600万条,明年有望达到1000万条,这比预期要好。
Q:海外配套业务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时的调价机制如何?
A:海外配套业务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时的调价机制相对国内更加顺畅。如果触及调价幅度,外资品牌会主动调整价格,即使是年度锁定价格的合同也会遵守约定。相对来说,海外市场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时的传导速度和幅度更快。
Q:未来欧盟对中国大陆半钢轮胎可能实行反倾销政策,这会对行业和全球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A:中国轮胎行业经历了从起步、过热到平稳、整合和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国企业数量多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是一种市场行为。虽然中国政府曾尝试干预行业调控,但效果不明显。近年来,行业整合趋势明显,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五百多家减少到2023年的230多家。尽管数量减少,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未来,头部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和海外建厂将继续领先,而小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会逐步减少。行业的集中和稳定可能需要5到10年。
Q:公司目前的特殊激励进展如何?
A:激励方案正在研讨中,进展顺利。目前主要是对激励人群范围和未来业绩考核指标进行更周全的考虑,没有遇到阻碍。
Q:全钢系列的产能利用率和未来两年的经营计划如何?
A:全钢系列目前的产能利用率较低。未来几年,公司计划从产品力和营销力方面提升全钢系列,并将在塞尔维亚扩充全钢产能,但国内不会再进行全钢产能扩张。
Q:泰国基地二季度是否有提价?
A:泰国基地在今年二月份已提价,二季度没有再提价。
Q:公司全年销量目标9400万条的完成度如何?
A:上半年轮胎行业的景气度通常低于下半年。一季度公司整体增长15%,要完成9400万条的目标,需要全年增长20%。下半年市场景气度通常更高,因此完成年度目标有希望。
Q:公司第三个海外基地的选址进展如何?
A:第三个海外基地的选址考察已进行近两年,今年加快了现场尽调节奏,进行了三次现场调研。选址将综合考虑政策、法规、成本、关税和营商环境,近期会有落地进展。
Q:公司非公路轮胎业务的进展如何?
A:公司匹配了“非公路轮胎3加3”战略,预计完成后非公路产能可达33万吨,年收入可达100亿。公司长春工厂已投产巨胎,填补国内空白,并开始发货。未来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巨胎、全钢工程胎和农业子午胎的占比,提升盈利能力。长春工厂非公路项目满产后,加上招远基地和柳州基地,非公路轮胎总产能可达十六七万吨。
Q:今年非公路轮胎业务的预期如何?
A:由于全钢产能在爬坡,招远和柳州基地的转型也在进行中,今年非公路轮胎业务预计可保持20%-30%的增长。
Q:泰国基地的退税情况如何?
A:泰国基地的退税金额大约为3到4亿元,将在第三到第四季度到账。我们在6月14号收到了海关的退税清单,海关承诺将在6到8周内将退税金额退到我们的账户上。
Q:泰国基地的退税是一次性的吗?全钢的税率是否会变化?
A:泰国基地的退税是一次性的。今年有,明年就没有了。全钢的2.3%税率属于初台税率,按照惯例,初台与中台的变化不会很大,不会再交额外的税款。
Q:对未来欧洲市场的担忧是什么?
A:主要担忧是欧洲可能对泰国产轮胎再收税。相比之下,美国市场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而欧洲市场竞争对手较多,特别是轮胎行业竞争激烈。
Q:二季度原材料上涨对公司成本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如何?
A:二季度原材料成本上涨确实对我们有一些影响,但我们通过内部挖潜、成本应对措施和配方调整,尽量减少成本上涨对盈利的影响。半年报发布后,大家应该能看到这些措施的效果。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